1
这是一篇迟到的对话,因2020年B站“奔涌吧,后浪”广告而爆红的胜加广告创始人马晓波,在我看来最具公关思维的广告人。
半年过去了,后浪广告“出圈”引发的思考仍然敲击着广告公关行业:
品牌如何与这一代年轻人对话。
在全球冲突和新媒体环境中,坚守价值,倡导对话,形塑共同体这些行业原则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马晓波认为,这不是他一个人、一个胜加广告、一个广告行业能够承载的,每一个从事传播的人,都值得为此思考和努力。
当我们被信息过载和碎片化迷惑,觉得无路可走,只有迎合但是永远跟不上潮流的时候,马晓波想的是,创造潮流,引领潮流。
一个广告人和公关人(本文作者)的对话,从“奔涌吧,后浪”,以及马晓波团队完成的B站整体三部曲“后浪、入海、喜相逢”开始。
最具公关思维的广告人-胜加广告CEO马晓波
2
姐夫李:“奔涌吧,后浪”播出之前,你们有没有想到可能成为一个爆款?
马晓波:从行业经验上能判断出可能会爆,这种形式以前没有在央视这样的媒体出现过,央视还有个顾虑就是,别人会认为这是一场真正的演讲,所以要求广告创意字样一定要打在上面。
姐夫李:这样一个“干巴”的演讲算创新么?我觉得是文案太棒了,之前有没有想过,在今天这个视觉时代,演讲会有怎样的冲击力?我看到还有一个演讲中有背景画面的版本。
马晓波:最原始的央视版和B站自己的官方版是没有背景画面的,就是演讲,后来投在其他媒体上的版本加了一些B站的原生素材。
央视和B站“纯演讲版”和其他媒体“配画面版”不同引发小争议
姐夫李:那些素材画面引发了很多争论,有人说跳伞啊全球旅游啊都是富二代干的,不是真正的主流90后。
马晓波:是的,争论后来到了各种层面,应该说,致敬后浪这个话题有极为宽阔的社会承载量。
姐夫李:我们做公关总是讲议题设置,都知道年轻一代值得尊敬,但是没有一个公关战役,也没有一篇媒体报道,能引发这么大的反响,你认为后浪能引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马晓波:我觉得,刚好处在10年代和20年代的交替之时,也是社会中坚群体代际更迭的节点,时机抓准了。我们去年有个出圈的作品是银联的微电影《大唐漠北最后一次转账》,也是借助了建国七十周年民众高涨的爱国主义。出圈作品必须能够调动整个社会的情绪和参与度。把必要的讨论素材准备好,呈现出来,然后社会各方加入进来,共同讨论和二度创作,最后产生这样一个化学反应。
姐夫李:营销战役中调动明星不算什么,制造流量也没有那么难,但是能让官媒和网友一起参与狂欢,这个有什么秘诀?
马晓波:首先价值观要正能量,不然就是刻意挑起矛盾和冲突了,这不可取。价值观正,遭受攻击和争议的时候也能站稳脚跟。还有一个核心点是立场要大,你代表谁的立场很重要,后浪看似是和年轻人交流,骨子里其实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泛年轻人”。它悄悄地问了一个问题“你到底是前浪、中浪还是后浪?”,每个人的答案都会是不一样的。比如华为、海尔这样的大制造企业,比起IBM、GE这样的老牌500强,其实是后浪;刘慈欣这样的中国科幻作家,比起凡尔纳那肯定是后浪。后浪像个镜子,每个人都会在里面照见自己的样子。立场和观点是一体的,因为站在“泛年轻人”的立场,表达的观点一定是“我们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但当你表达立场和观点的时候,因为大家的生活状况、所思所想都不一样,就会引发争议,赞同派、反对派、中立派、吃瓜派都会加入进来讨论。
姐夫李:看到人民日报转发了后浪广告很多次。
马晓波:是的,人民日报是很重要的自转发媒体,我们本来想不要太官方。但后来问了人民日报,他们基本的意思是,这个理念和他们很契合,每一代年轻人都是社会的脊梁,又是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会支持志同道合的声音。
姐夫李:是不是这样,如今你亮明几乎任何一个观点,都会引起不同立场的争议,所以问题不在于找争议,而是明确站稳一个立场?
马晓波:是的,站稳一个极端立场肯定与其他立场有冲突。比如我作为广告人,我说“所有传播最终就是靠创意”,我以自己职业为荣,但是姐夫李你可能就不高兴了,你说公关才是影响社会的力量。
姐夫李:讲到广告与品牌与增长的关系,B站搞了这么一大波,向后浪致敬,目的是为了让后浪更牢固,还是去讨好前浪?
马晓波:B站的商业思路很清晰,有2.6亿年轻用户,但是要做增量,把60、70、80后争取过来。所以你看完后浪、入海、喜相逢,是一个不断“求同存异”的过程,后浪表达的是“不管我们几岁,我们都是年轻人”,入海是说“不管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我们都是毕业生”,喜相逢说的是“不管是60岁的先生还是18岁的姑娘,我们都是爱学习的人”。我觉得一个大品牌不要按照那种年龄、收入、教育背景等传统的方法去区分人群,可以抱着“所有人都是我们要争取的人”这个思路,去拥抱更广阔的人海。有句话很有趣,“孩子才会做选择,成年人全部都要”。所以,品牌广告的目的就是做增量,不断用求同存异的态度去留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
为什么要有深圳
深圳40周年城市宣传片文案
为什么要有深圳
因为中国想知道
当一群年轻人丢掉了包袱
解除了思维的桎梏
他们到底有多狠、多快、多强
他们能不能从荒芜之地
开出一片绿洲
在绿洲上竖起高塔
在高塔上升扬旗帜
在飞舞的旗帜上
绣上每一个开荒者的名字
为什么要有深圳
因为中国需要一座不信命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
聪明到不耍小聪明的人,会成功
勤奋到超越天分的人,会成功
甘于平凡但不甘平庸的人,会成功
为什么要有深圳
中国需要一座仰望星空的城市
但星空不在我们的头顶
在最危险的地方、最贫穷的地方、最泥泞的地方
我们将飞越无穷光年 摘下璀璨星辰
是的,为什么要有深圳
因为中国,需要不同的城市
厚重的城市、可爱的城市、四季如春的城市
自然与人文交织如画的城市
中国也需要一座
能和纽约、伦敦、巴黎、东京
和整个世界从容对话的城市
中国也需要一座
满怀对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想象
和整个世界
分享中国所有美好事物的城市
这是一座
用匆匆步履踏响人生战鼓
在熙攘的人群中寻找无人区
把每一个年代,都当作黄金时代的城市
他有一万条向前的路
却不留一条退路
这是一座不老的城市
他抵抗住时光流转无尽之年
永远相信年轻,祝福年轻,拥抱年轻
因为这是对一代又一代
相信他、祝福他、拥抱他的年轻人
最好的回报
为什么要有深圳
因为再过十年,人们会说:
你看,中国为这个世界的年轻人
造了一座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
爱你们
所有为之奋斗的每一代年轻人
(后记:马晓波位于上海愚园路的办公室桌上,我看到摆的是入围2018年布克奖的台湾东华大学教授吴明益的小说《单车失窃记》、惠特曼的《草叶集》、基辛格的《论中国》和《世界秩序》。很想听他讲,广告人是怎么选书、读书、吃书的。)